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复习备考 > 公共课备考 > 考研政治 > 正文

2017考研政治冲刺必读:马原部分第二章重要考点

作者:南师大考研网 来源:njnuyz.com 浏览:1482 次 发布时间:2016/11/24

QQ:3007473871(范老师)    微信号:kaoyan618(墨墨学姐)


【南师大考研微信扫一扫

======分割线======


2017考研政治马原第二章重要考点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世界的物质性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恩格斯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

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②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4)对世界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不同回答划分为:

①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②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①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形而上学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②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而物质和物质范畴则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③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给物质下定义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

①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有条件性。运动与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运动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特点是三维性。

③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①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形成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a.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b.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c.人类意识。

②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③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④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③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4、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原理的内容包括:

(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关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

④联系具有条件性。

(2)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3)发展的实质

①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b.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a.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b.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c.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4)发展与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事物发展的过程,

①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②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5)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②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范畴。

①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②偶然性:并非确定发生,可以出现、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或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③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关系。区别:

a.形成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b.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

c.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④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a.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b.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c.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

3】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①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②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趋势。区别:

a.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有无现实根据);

b.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现实根据是否充分,条件是否齐备);

c.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对人是否有益);

d.可能性大小(或然率的大小)

③现实性和可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现实,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①本质和现象有区别:

a.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b.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

c.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

d.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比较深刻、单纯。

②联系: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a.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

b.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③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由于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人们正是通过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

5】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①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②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③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a.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

b.事物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事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④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

②它是贯穿各个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③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认识的实质;

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②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a.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b.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a.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b.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

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⑥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

a.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b.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⑦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b.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①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②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a.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

b.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②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③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a.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b.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c.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④矛盾解决的形式: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b.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c.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

d.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⑤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⑥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矛盾的共性和矛盾的个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a.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c.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

(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①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属性是一物和他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②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

③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认识度要掌握适度原则。

(2)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①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

a.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

b.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c.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

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③掌握这一原理对于革命和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量变体现连续性,质变体现阶段性;

b.它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式的基本理论工具。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c.它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与否定。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①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a.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b.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②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③与辩证否定观相对立的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

a.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

b.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

c.它的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④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a.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

b.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c.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

d.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⑤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新事物要战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这一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1)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2)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3)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它们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①客观辩证法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主观辩证法是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

2、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1)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2)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

(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本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归纳与演绎

是最初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前提。归纳和演绎都具有局限性。

(2)分析与综合

这是更深刻地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3)抽象与具体

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思维具体或理性具体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抽象上升到具体,就是由抽象的逻辑起点经过一系列中介,达到具体的过程。

(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逻辑指的是理性思维或抽象思维。历史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指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修正过”的历史。





  

==========分割线==========

2025南师大考研高分学长学姐1对1辅导,仅168/课时,微信咨询:kaoyan618


  • 电话咨询

  • 1对1辅导,168/课时
  • 电子邮箱

  • kaoyan618(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