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复习备考 > 公共课备考 > 考研政治 > 正文

【2019考研政治】这些高频考点必须收藏一下

作者:南师大考研网 来源:njnuyz.com 浏览:1536 次 发布时间:2018/8/31

QQ:3007473871(范老师)    微信号:kaoyan618(墨墨学姐)


【南师大考研微信扫一扫

======分割线======


考研热门资讯

考研辅导班入口

考研真题资料

各学院考研手册

各专业考研经验

考研交流群

各院系信息汇总


2019考研政治】这些高频考点必须收藏一下

一、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根据对世界存在状态不同的理解,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二、意识观

1、意识产生的条件:(1)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2)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意识的本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三、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4、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四、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矛盾的普遍性,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3、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五、实践和认识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每天花一点时间来复习政治,相信政治一定会取得理想分数。考研的同学加油了。

六、认识的本质

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这就割断了认识同客观现实的联系,否定了认识的客观依据,陷入了主观随意性。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七、认识的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第三,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

第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八、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2、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九、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的本质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民群众的范畴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十、常考名言哲理分析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这句诗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这句话体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这句诗的意思是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句诗体现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解析:这句诗说明了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解析:这句诗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5、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解析: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的表现,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这句诗说明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解析:这句诗意思是说在虚心学习间接经验,认真读书的同时,一定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因为间接经验诚然宝贵,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消化、运用、检验和发展。

又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强调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这句诗意思是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有: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的基本范畴。告诉我们要用因果关系的哲学道理分析问题,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唯物辩证法的现象与本质的基本范畴,告诉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

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的这句话指的是祸与福相互依存,互相转化。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这句话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的这句话表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它既不因有了尧这样的杰出人物才存在,也不因出现了桀那样的暴君而消失。这句话体现了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11、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解析:这句诗说明了人们对于那些外表相似的真假难辩的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辨别其真伪。

1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解析:这句诗说明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3、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解析:这句诗说明了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规律都是客观的。

1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析:这首诗说明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1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这句诗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这就要求我们在顺利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困难;在逆境中,要看到光明,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1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1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解析:这句诗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8、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解析:这首诗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1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解析: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

20、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解析: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要善于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

21、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

解析:这首诗体现的哲理有: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22、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解析:这句诗句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解析:这句诗体现了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

2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范缜的这句话承认了物质决定意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只是一种猜测,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

十一、哲学派别

哲学派别

一元论(承认物质精神的统一性)

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

从阶段上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从发展观上分

辩证法的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从历史观上分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坚持先验论)

从形式上分

主观唯心主义

夸大主观力量,

且此力量真实存在

客观唯心主义

(神秘主义唯心主义)

所夸大的精神力量

不真实存在

从发展观上分

辩证法的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

 

从思维-存在同一性上分

可知论的唯心主义

承认物质精神的同一性

不可知论的唯心主义

以康德为代表

二元论(最终倒向唯心主义一元论)

 

 

 

 

 

 

本体论

辩证法

认识论

历史观

可知论

唯物主义

都坚持物质本体论

不一定都坚持

都属于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把意识看成是客观物质的反映。

不一定都坚持唯物史观

不一定都坚持唯物史观

唯心主义

都坚持精神本体论

不一定都坚持

都属于唯心主义,都坚持先验论(认识先于实践、经验而产生),先验论和唯心主义是一一对应的。

都坚持唯

心史观

不一定,既有可知论的唯心主义(彻底的唯心主义),又有不可知论唯心主义(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是一种唯心主义)

首次提出唯物辩证法的体系,而不是首次提出唯物辩证法的思想。马哲首次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体系,黑格尔首次提出了辩证法体系。

是唯一能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是消极的被动反映论),科学的世界观和认识的辩证法。

首次提出唯物史观,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

以实践为基础,坚持了能动的可知论。马哲的首要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十二、马原核心知识点大汇总

唯物论:两个核心、两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3大规律: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对立与统一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

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

3个核心:认识、时间、真理

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

2个核心:社会、人

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律与人的发展律

 


  

==========分割线==========

2025南师大考研高分学长学姐1对1辅导,仅168/课时,微信咨询:kaoyan618


  • 电话咨询

  • 1对1辅导,168/课时
  • 电子邮箱

  • kaoyan618(微信号)